逐梦太空:中国载人航天29年
张柏楠
选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4期
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的“神舟”十二号乘组,完成3个月的在轨飞行试验任务,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十二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乘组,6月17日发射到达空间站后,立即投入工作,设置空间站工作状态。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亲切通话,关心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勉励航天员和研制队伍圆满完成任务。“神舟”十二号全面启动系统并验证再生生保系统设备,先后两次出舱活动,通过“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全面突破和掌握了再生生保、物质管理、长期驻留、出舱操作、空间机械臂、人机协同等关键技术,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真正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航天飞机和苏联“礼炮”轨道站的带动下,载人航天继续成为航天活动的重点和实力的标志,欧洲和日本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天飞机发展计划。我国也顺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将载人航天领域列入《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开始中国空间站的论证工作。1992年,经过各方充分论证,党中央科学决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间站为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第二步在飞船工程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开展有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我国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载人航天技术几乎空白,与美苏等航天强国差距巨大。按照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开始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飞船,在1999年至2002年间,通过4次无人飞行试验,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为载人飞行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21小时23分,安全返回,突破载人天地往返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美之后第3个具备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轨飞行5天后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圆满成功。
通过载人飞船工程,我国独立自主建立了包括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在内,较为完整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基本填补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的空白。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两个阶段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
第一阶段任务,研制“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突破出舱活动技术。研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及“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突破交会对接技术。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穿着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协助下实现了我国第一次舱外活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2011年11月1日至11月16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我国已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2012年6月16日至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乘坐“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实现了航天员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载人轨道站、我国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2013年6月11日至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萍乘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和组合体飞行,完成了我国载人飞船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其间开展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极大提高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效益。
第二阶段任务,研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中期驻留、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全面突破了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对接并完成了为期30天的中期驻留任务。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天舟”一号是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在轨运行5个月,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和3次推进剂补加,突破了推进剂补加技术。
第二步任务完成后,我国较全面地掌握了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三步是建设和运营空间站。“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我国载人空间站的任务是建造以“天和”号核心舱、“问天”号实验舱I和“梦天”号实验舱II为基本构型,长期在轨可靠运行的载人空间站,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天宫”二号载人空间站以建成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目标,采用多舱对接组合式方案,规模适度,具有较强扩展能力,将为我国和全球的科学家提供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平台,有望在物理学、天文学、材料、生物等科学领域,以及信息、航天等技术领域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开始了空间站的新征程。2021年5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货运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为空间站运去了货物和燃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了空间站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完成空间站任务的同时,我们瞄准国际载人航天技术前沿,积极探索,研制并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初步验证了高速再入返回、高性能防热、重复使用、群伞回收、无毒推进等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除了载人登月探索和重复使用技术还存在差距之外,我们已经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核心关键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从1992年工程立项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走过了2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
坚持党的领导,是不断取得成功的保证。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没有被国际上航天飞机的热潮所影响,而是确定以飞船起步的三步走战略,今天看来是科学的。美国航天飞机因为存在安全问题和成本居高不下不得不提前退役,经历了近10年没有自己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窘境,直到去年才恢复载人飞船飞行。每当载人航天执行重要飞行任务,都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
全国人民的支持,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关注,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每到执行关键任务,都广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盼。每当载人航天取得进展,都得到全国人民的鼓励。有很多优秀青年投身到载人航天事业,这不断激励和推动我们取得成功。中国载人航天也始终把人的安全放在首位。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性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放过一丝疑点,千方百计保证航天员安全。
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中国载人航天继承和发扬了航天传统精神,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突破了载人航天一个又一个难关,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配套完善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使我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载人航天的前列,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坚守人类共同命运,是载人航天的初心和使命。探索太空寻找人类新的家园,以载人空间探索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建设空间站的同时,载人航天队伍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开发和试验未来载人登月的技术。利用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的机会,研制和试验了多用途飞船返回舱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验证未来载人登月的关键技术。勇攀科技高峰,是载人航天的精神动力。中国载人航天瞄准载人航天技术前沿,勇于创新,小步快跑,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技术上也具有中国特色。工程立项时,面对大量的技术空白,载人航天研制队伍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独立自主突破技术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核心关键技术。在继续发扬航天精神的同时,也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展望
人类进入太空是为了通过不断的探索,扩大生存空间和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服务,载人航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和使命是:探索太空、开发资源、拓展文明、实现梦想。
提高效率服务经济社会。降低产品研制和运营成本,大幅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是载人航天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保证航天员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重复使用降低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费用是主要途径。目前国外正在开始载人飞船重复使用的探索和应用,国内也主动开始飞行试验。未来还需要持续攻关和完善,保证载人航天运输安全、便捷、高效、廉价。
载人空间长期飞行技术是制约载人航天应用和探索的主要难点,包括长期飞行对人体的影响和医学保障,以及长期飞行如何提高乘组生命保障和降低生活物资消耗是两个主要的问题。目前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最长只有438天,而一名航天员一年需要消耗超过1吨的物资。需要利用空间站提供的真实环境,不断研究改进,以满足载人登火星长达几年的空间连续飞行的需求。
探索浩瀚宇宙,实现人类梦想。载人探索宇宙,开发太空资源,拓展人类文明是人类未来共同的出路,是载人航天最神圣、最艰巨的使命,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以载人登月为代表的载人空间探索应当成为我国载人航天下一个奋斗目标。中国航天人有责任、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2021年10月6日《学习时报》
新华文摘官方网站
www.xinhuawz.com
新华文摘官方淘宝店
http://shop112318323.taobao.com
新刊出炉!
点击上方封面,一键购买!